<
新辣文小说网 > > 丁宇宁文集 > 初读余秋雨
    1。河英,一个类似鲁迅著作中“水生”的披着红色头巾的渴望知识和自由的年轻女性。最后的结果,也和水生相同,那复杂的社会浸染了她所有的梦,震碎了所有的渴望和追求。成为了一个“祥林嫂”般的老妪,呆呆傻傻,甚至不再认得“我”了。

    2。酒公张先生

    一个状元世界出国留学,想要用逻辑论来净化民族灵魂的青年。去在一次次现实的碰撞中被折磨的体无完肤,最终所有的梦想只能化为固定文字用飞扬的笔法雕刻在皑皑的墓碑上。所有的宏愿,只能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化为无尽的哀怨。他不想让别人去过多的记住有这样一个为梦而碎的人,也不愿留下自己的姓名让后代的人去谈是论非。于是,他悄悄的去了,去了,所有的故事,都消散在了历史的沧海中。他不愿在沙滩上留下脚印,唯有的只是心中永不停息的泪珠。

    3。范钦(易经“天一生水”)天一阁,建造并保存了中国最大的历史图库。用智慧的机遇和位置,成就了一个艰难的成果。像愚翁移山一样,靠着那特殊的“家训”“范氏家族”开始了一场几百年的文化接力赛。为中国文学留下了无数的瑰宝,偌大的中国有如此高超印刷术,却没有保存下来多少能见证历史的纸质的东西,是一个泱泱大国,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惋惜之余,回首望去,不难发现:范钦,他做到了!

    4。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感:思乡之愁,怎能不断寸心?

    5。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感:月是故乡圆,却不知故乡何处,奔波数载,又是为何?会是一种怎样的哀怨和凄凉?

    6。“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据历史学家考证,他更可能靠近于鲜卑族的血统。“康雍乾盛世”康熙,满族。还有一位虽未执掌中原却至今北全世界历史学家惊叹的建立赫赫战功的元太祖成吉思汗。历史有可能作出超越汉族正统论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又未必是倒退的。

    7。王国维,大学者,在颐和园投水而死(引起人们去思索历史变更的苦涩厚味)。

    一种文化的认同,康熙政治事业和军事事业已经破败之后,文化认同竟还未消散。宏才博学的王国维先生要以生命来祭奠它。他没有在心理挣扎中找到希望,死的可惜却又有其必然性。知识分子,他们总要在政治和军事的折腾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文化变成了他们的生命,并且只能靠生命来拥抱文化。明末如此,清末亦是如此。但清末又是整个封建制度的末尾,因此王国维先生祭奠的应该是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清代,只是他的落脚点。

    8。宁古塔(黑龙江省宁安县)

    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而这六个人可能还与后来的清室攀得上远亲。

    感:习惯了望文生义,总认为有“塔”的地方会有些许人类文明的印迹。它是一个人间的炼狱,如研堂见闻杂记所言,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北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辽宁省开原县),也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名,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的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它们曾是多少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任何人都可能在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连结,而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士,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泅的出来。这曾是多少人的恶梦,又有多少江南人士被流放到这里,带着无尽的悲愤,化为皑皑白骨呢?

    9。杨宣(王字旁)谪居柬友

    同是天涯万里身

    相依萍梗即为邻。

    闲骑蹇卫频来往

    小擘霜鳌忘主宾。

    明月满庭凉似水

    绿莎三径软于茵。

    生经多难情愈好

    未觉人间古道沦。

    作者出生于上海松江县,是一生中莫名其妙地多次获罪,直到七十多岁还在东北狂野上挣扎的可怜人。但由于有一群亦诚相见的朋友,再大的灾害也会消去大半。“生经多难情愈好,”更能说明东北大地上的这些莫逆之交的朋友对他人生的重要性,有了他们,他眼中的流放地便自然而然有一种对于生命的豁达、开朗等别开生面的景色。

    11。师如张可(著名学者王元化妻),是一种人生的奇遇,是迷茫生活的指向标。她用她的行动,默默的承载着高负荷的岁月;用她的微笑,淡淡的去连接快乐的生活。师如斯,足矣!

    12。回归自然是一种美好,每个时期总有那么一两个叛逆者用他鲜活的生命告诉我们历史的更迭。阮籍,一个魏晋时期的怪人。不顾宗教礼仪,没有按照传统为逝去的母亲守孝三年,却因为母亲的离去忧伤过多大吐鲜血。会为一个不相干的奇女子生命的陨落而大哭失声,不顾及宗教男女的礼仪,用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又自己的价值关付诸实践,给那个黑暗的社会一丝清新的空气。

    嵇康,如出一辙,性格相同,为其挚友,长期隐居河南焦作的山阳,后来到了洛阳成外,开了个铁匠铺,每天在大树下打铁。喜欢归隐自然:强劲的肌肉,愉悦的吆喝,炉火熊熊,锤声铿锵。就是这样的打铁佬,打出了千古相传的生无哀乐论、太师咸(竹字头)、难自然好学论、管蔡论、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和许多美妙的诗歌,这铁,打得真好!

    后被钟会设计,陷害而终。于公元二六二年夏天,被判死刑,年三十九岁。

    “一曲广陵散

    痛煞千古人。

    遥去寻故踪

    已是野云云。”

    嵇康、阮籍他们在后代眼中越来越显得陌生和乖戾,陌生得像非人,乖戾得像怪神。但总的来说“有过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幸运,失落他们,是中国文化的遗憾。”只是,一切都难于弥补了。也许“高山遇流水”这本身就足矣了吧。

    13。山西商人人格素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引人注目:山西商人全方位的成功,与他们良好的整天素质有关,即商业人格。

    其一,坦然从商。

    其二,目光远大。

    其三,讲究信义。

    其四,严于管理。

    “‘何谓山西商人?’我的回答是:‘走西口的哥哥回来了,回来在一个十分强健的人格水平上。’”--余秋雨

    14。小人

    分其特征可为恶奴型小人(如张溥、钱谦益、顾炎武、董其昌等文化名人的家奴),乞丐型小人,流氓型小人(明史曹钦程,曾认魏忠贤为父亲,其陷媚态度连魏忠贤本人也看不下去。魏失利后,作为同党关入死牢,天天在狱中强掠其他罪犯伙食,是恶奴型向流氓型转化的一个典型。此外还有明末的顾慎卿“老而黠”),文痞型小人(人数并不多,他们的根本特征在于经地用文化手段对大量无辜者如,弱女子阮玲玉,进行故意的深度伤害。),特点如下:

    其一,小人见不得美好。

    其二,小人见不得权力。

    其三,小人不怕麻烦。

    其四,小人办事效率高。

    其五,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者。

    其六,小人需要博取同情。

    其七,小人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

    其八,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

    最佳事例,司马迁史记中,费无忌(楚平王大夫)、杜周(汉武帝近臣),以及冯道(晋辽时期,先后为十个君主干事)。

    15。正常的社会群体对小人失去防御能力的要点:

    第一,观念上的缺陷(我们极其严密的社会观念监察网络疏而不漏地垂顾着各色人等,却独独把小人给放过了)。

    第二,情感上的牵扯(揣摩对方的需要是他们擅长的情感游戏,能在情感迷魂阵中识别小人的两大名相:管仲和王安石)。

    第三,心态上的恐惧。

    第四,策略上的失误。

    第五,灵魂上的对应(小人是每个人心中最隐秘的土壤,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即便是吃够了小人苦头的人,一不留神也会在自己的某个精神角落为小人挪出空地)。

    16。衰世受困于谣言,乱世离不开谣言,盛世不在乎谣言。

    说了千言万语,我们能做得事情也许只有一件:齐心协力,把那些无法消灭的谣言,安置到全社会都不在乎的角落。

    因为,我们至少应该争取成为智者,而且曾经从衰世走出。

    17。嫉妒之苦:

    第一,自设战场,自惊自吓。

    嫉妒者总是在强者中寻找对象,他们不会盯住一个来日无多的老者,也不会在乎一个穷困潦倒的才子、身陷囹圄的义士,而总是与正处最佳创造状态的生命体过不去,这不能不使他们长时间陷于自我惊吓之中。

    第二,自述自困,自聋自哑。

    嫉妒使感受机制失灵,判断机制失调,审美机制颠倒,好端端一个文化人失去了文化可信性,局部地成了聋子哑巴。

    第三,自轻自贱,自贬自罚。

    嫉妒好像是在自我提升,实为自我沉降,有时会把自己沉降的不伦不类,十分可笑。

    总之,一个人一旦陷入嫉妒就成了半个傻子,频频地用伶牙俐齿来自我作贱,一次次打自己的耳光还觉得红光满面,真是可怜。

    18。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

    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人类。

    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笑若蚁蝼,却也圆融安详--能够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

    感:很美的一段文字,读过之后便产生了共鸣,情不自禁的摘录了下来。这是一幅很美却有属于每个人的画面,来去匆匆我们总是没有时间去对生命、人性有太多的感悟。渺小的生命和浩瀚的宇宙相比,实在太脆弱了,百年的浮华不过是一场虚幻而有真实的美。没有太多人会铭记我们的所有,但这要心存善念,将爱的种子传播下去。也许肉体会在岁月里腐朽甚至销声匿迹,但精神的光环会笼罩所有的人群。用那丝特有的暖力,去柔化所有的忧伤和阴霾。但我相信,爱的种子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发芽,并不断延续下去。因为,我们还在,并曾为离去。

    19。一生的进程是确定的,自然的道路是唯一的,而且是单向的。人生每个阶段都被赋予了适当的特点:童年的孱弱、青年的剽悍、中年的持重、老年的成熟,所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按照各自特性属于相应的生命时期。--古罗马西赛罗

    感:是啊,生命每个时期都应该有特定的阶段的睡醒。正如习惯了春夏秋冬的人,如果让季节变更混乱或是抽取其中的一部分让它化为乌有。慢慢的会发现,生命缺少了它们其中一幕,就像一首经典歌曲在最精彩的地方没有了旋律,或多或少,总会感觉失去些什么。

    我有个学生,今年十四岁却总有副少年老成的样子。看他的个子以及沉稳的性格,你会肯定他是高二的学生。他似乎没有太多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欢乐和活力,不知是怎样的枷锁把他与他的童年深深的绑在了两个极端的角落。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会出于本性的怜爱,可他们的言语中有太多的冷义。我顾不得咽炎和一天劳碌的疲惫给他讲述了我的童年,他总是不作声。不知是在默默的沉思,还是用他那份过于成熟的心态去嘲笑我的幼稚。

    我不在乎,他的懂事、理智足以让我佩服。我所做的只是帮他寻找他忙碌前行中遗失的童年,为他增添一笔童年的色彩。不至于年老时,对于那个天性的年纪是一片空白的回忆。不知道结局如何,我都在努力着,也许无法组织他前行的脚步,但至少可以让他去稍微停留下脚步去思索片刻。就像山林弟弟说的那样“一种精神上的毒害”给他一份最平凡而又最真实的陌生人的情感,或者逾越成为兄弟,能在他人生的奔驰中有那么一丝积极的影响。毕竟,这对我而言,就够了。(致王山清)

    20。青年

    一些别有用心的年长怂恿者总喜欢说:“真理在年轻人手里。”在我看来,青年人居高临下地说东道西,不要说真理,连什么理论和流派都说不上,他们只是用这种方法证明自己已摆脱教师和课本而独立存在。但是一切过度的激烈都反映了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不自信,一切严重的攻陷都直通于自身的虚弱,当这样的规律逐一显现,这些年轻的生命中的一部分就从自卫性的敏感走向了沮丧、孤傲和狂暴,甚至与周围人群建立了恶性对抗关系,这便进入了躲在一个个小陷阱后面的大陷阱,一旦落入其间,很难再拔的出来。

    对于我这样正处于混沌期的青少年来说,我只想说十二个字:“若有所慌,若有所悟,若有所得。”也许在这个时期,的确有太多不应该属于我们的声音:宣扬着我们、歌颂了我们、怂恿着我们,唆使了我们了,最终毒害了我们。

    21。中年

    中年是对青年的延伸,又是对青年的告别。这种告别不仅仅是一系列观念的变异,而是一个终于自立的称者对于能够随心所欲处置各种问题的自信。

    中年人最荒唐的事情,就是忘记了自己是中年。在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

    忘记中年可能是人生最惨重的损失。在中年,青涩的生命之果变得如此丰满,喧闹的人生搏斗沉淀成雍容华贵,沉重的社会责任已经溶解为日常的生活情态,常常游离、矛盾的身心灵肉,只有此刻才全然和谐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22。老年

    “他们骂了,骂些什么?让他们骂去!”--萧伯纳

    “生命是一条江,发源于远处,蜿蜒于大地,上游是青年时代,中游是中年时代,下游是老年时代。上游狭窄而湍急,下游宽阔而平静。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江入大海,大海接纳了江河,又结束了江河。”--罗素

    感:向往舒适平稳的生活,所以更应该在“狭窄而湍急”的江流中奋勇向前,不管中途有多少坎坷。这段岁月是我们的,无可代替!

    “海洋里的一朵浪花,飘流了无数个春秋,突然发现快要撞击到海岸。它知道末日的来临,神情黯然。但它看到身边的一朵大浪花面对末日依然兴高采烈,便十分奇怪。大浪花告诉它,记住,你不是浪花,你本来就是大海的一部分。”--美国舒瓦茨社会学教授临终前对自己学生的遗言

    大浪花是一种存在,又是一种虚幻,唯一的真实只是涌出无数浪花、又涌灭无数浪花的大海。

    死亡即使如此,由此回过头去审视老年,能不诗意沛然?

    这是一个终于告别了黄土峡谷、拦洪堤坝、功过恩怨、险情奇景的岁月,潮润的海风已弥漫于口鼻之间。

    涛声隐隐,群鸥翱翔。

    一个真正诗化了的年岁。

    唯美的风景,是一个个年迈的智者对生命的感悟。生命,就像一颗沧然划过的流星,有过璀璨、有过辉煌,但终究要陨落到某个角落。还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去一本正经的参悟生命。唯一所做的,只是怀着一颗谦卑的、感恩的心,去珍惜一切、品味生活。

    23。何谓平庸?做加法,层层叠加地人云亦云;何谓杰出?做减法,力求简单地真奔真实。

    感:看来我还是在复杂的加法运算里忙来忙去,甚至习惯性性的洋洋得意。浮躁掩盖了一切,于是就理所当然的忘记了那颗宁静的心,忘记了有些人生的运算“减法”比“加法”更简单。

    24。旅行使我们永远的成为各地的陌生人,当老人们在比划我们的时候,突然想到我们其实也一直在比划自己不熟悉的人。互相比划,不断告别,言语未尝而兴致勃勃,留下彼此的想头,留下永恒的猜测,这便是旅行。--大雪小村

    感:写的很温馨,每个人都是一个旅行者,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很少人会有那份闲静的行,能在那间温暖的公共活动房屋里逗留,去体味人与人的相聚是夺门的极其珍贵。毕竟,对于我们,对于这个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幻想着一个只有十几个居明居住的小镇,品茗那独特的清新,几乎是微乎其微。我们习惯了忽视,习惯了忘记。

    在一个大雪深处的车站,这个寂静的小镇,它以超长的冷清总结了他们一路的热闹,也概括了我所有的欣喜和惊奇。它在大雪深处告诉我们人类最饥渴、也最容易失去的,是同类之间的互遇互温,哪怕是语言不通,来路不明。

    此刻,微闭双眼:仿佛我也至深于那个温暖的小屋,那些热情的老人,或是一声汽笛的声响。至于会不会有梦,梦会延伸到何处,我不曾幻想。可能是害怕了,害怕“惊醒之后撩窗一望,目力所及杳无人影”了吧。

    小结:花了近两个星期,终于把这本不怎么规范的书籍阅读完毕。像一个学生完成一份作业时,却没有那份格外的轻松。坐在空旷无人的教室里,竟默默回味,不舍得离去。它只是余秋玉先生所有人生感悟的一小部分,他的游历以及对于人生的见识非我所能及。所以,也不硬着头皮去揣摩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意义。茫然的看了看、想了想,正当想大发感慨时,看到了莎士比亚的身影,却不知道该去说些什么了。又想起了那个披着红头巾的小女孩,想起了两个和尚仿佛他们就在昨天,然后轻轻的告别。那段历史、那些章节也就一一模糊了。认识了一些名人,了解了一些故事,苦果、笑过,更多的回首观望自己这短暂的年华,是不是丢失了什么、错过了什么。尽管我所看到的只是在一个很有度的范围里,在一个平凡人的世界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渐渐的在岁月了去理解吸收吧。慢慢的一路走来,一路汲取,却还是那样的如饥似渴。

    也许路还很长,我却没有机会远行。好吧,就暂在这与之同行“索取”他们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在短暂的青春岁月里去领悟和谱写更多精彩吧!